8月10日晚間,央行發(fā)布《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(zhí)行報告》(以下簡稱報告),回應了近期經濟金融相關熱點問題。
央行表示,下一階段將加大穩(wěn)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,發(fā)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,主動應對,提振信心,搞好跨周期調節(jié),兼顧短期和長期、 經濟增長和物價穩(wěn)定、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,堅持不搞“大水漫灌”,不超發(fā)貨幣,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、更高質量的支持。
而據記者梳理,央行在報告中對部分近期熱點事件做出明確判斷。比如物價方面,央行指出,下半年一些月份CPI漲幅可能階段性突破3%;信貸走勢方面,央行表示,信貸增速在新舊動能換檔和融資結構調整過程中可能會有所回落;對于7月逆回購操作規(guī)模頻繁變化,央行回應稱“操作量根據流動性供需變化靈活調整是正常現象”。
逆回購操作量調整是正,F象
4月以來資金面持續(xù)大幅寬松,DR001降至1.3%左右,DR007降至1.7%以下,低于7天逆回購政策利率40BP。6月末由于跨半年的時點因素,資金利率一度上行,但跨半年后資金利率繼續(xù)下行,8月延續(xù)了這一趨勢。
Wind數據顯示,8月1-5日,隔夜利率位于低位,DR001回落至1%附近,DR007跌破1.3%,均達到今年以來最低水平。由于資金利率處于低位且波動降低,債市加杠桿持續(xù),近日銀行間質押式回購成交量超過7萬億。
報告表示,今年來央行綜合運用降準、中期借貸便利、再貸款、再貼現和公開市場操作加大流動性投放力度,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。加快上繳央行結存利潤,截至7月底已上繳1萬億元,相當于全面降準近0.5個百分點的政策力度。
“由于貨幣市場資金供給充足,二季度以來公開市場業(yè)務一級交易商對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的需求總體有所減少,人民銀行結合市場需求情況靈活調整公開市場操作規(guī)模,進一步提高操作靈活性和精準性!毖胄羞稱。
實際上,6月下旬以來,央行7天逆回購操作量變化頻繁:6月24日-6月30日,逆回購操作量上升至數百億,主要是應對季末流動性偏緊的情況;7月1日-7月15日,逆回購操作量先降至100億,然后進一步降至30億,市場分析目的主要是打擊套利交易、降債市杠桿;7月18日逆回購操作量先是增加至120億,7月19日則降低至70億,7月20日-22日再進一步降至30億,7月25日-26日操作量則上升為50億,7月27日以后則降至20億。
其中,7月來操作規(guī)模變化頻繁,即100億、30億、120億、70億、30億、50億、20億,市場都在猜測央行的用意。
央行此次解讀稱,7 月份以來,一級交易商的投標量繼續(xù)減少,人民銀行相應進一步降低逆回購操作量,但仍充分滿足了投標機構的需求。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是短期流動性調節(jié)工具,操作量根據流動性供需變化靈活調整是正常現象。
央行還表示,2022 年二季度以來,公開市場7 天期逆回購和中期借貸便利(MLF)的中標利率均保持不變,這有助于在全球主要央行加息背景下平衡好內、外部均衡。數據顯示,當前二者利率水平分別為2.1%、2.85%。
中信證券(600030)首席宏觀分析師程強認為,在流動性比較平穩(wěn)的時期,逆回購操作通常是100億,這100億的操作是常態(tài)。但7月操作規(guī)模從100億的整數倍變成10億的整數倍,且變動頻率增加,這可能代表央行貨幣政策操作采用了新的框架。
程強進一步表示,新框架下逆回購操作數量變化不能代表貨幣政策的轉向,可能只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短期流動性均衡,逆回購利率、MLF利率和LPR等資金價格更能代表貨幣政策方向。
信貸增速可能回落
一些市場人士認為,銀行間持續(xù)低利率的根本原因在于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不足,信貸投放受阻。受此影響,今年以來的信貸增長并不穩(wěn)定,波動幅度較大:其中1月、3月、5月好于市場預期,但2月、4月低于市場預期,信貸增長缺乏穩(wěn)定性。
央行相關負責人在今年5月表示,近期疫情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進一步顯現,疊加要素短缺、原材料等生產成本上漲等因素,企業(yè)尤其是中小微企業(yè)經營困難增多,有效融資需求明顯下降。
Wind數據顯示,今年6月末各項貸款余額增速為11.2%,相比去年末下降0.4個百分點,相比2019年末下降1.1個百分點,相比2010年末則下降8.7個百分點。
央行此次解讀稱,2010年以來伴隨著城鎮(zhèn)化步伐加快、經濟結構轉型和穩(wěn)增長、調結構政策推動,我國信貸結構呈現出“制造業(yè)筑底企穩(wěn)、普惠小微穩(wěn)步提升、基建高位緩落、房地產沖高趨降”的變化特征,特別是2019 年以來信貸結構明顯改善。
央行數據顯示,基建投資和房地產等資金密集型領域信貸需求趨勢性轉弱,基建貸款比重由2010年的25%降至2019 年以來的19%左右,房地產貸款比重也由2019 年峰值的 29%回落至 2022年6月末的25.7%。
“隨著城鎮(zhèn)化進程邊際趨緩和房地產長周期趨勢演變,過去量級較大的基建貸款和房地產貸款需求減弱,而普惠小微、高技術制造業(yè)等貸款體量仍相對較小,加上直接融資呈上升趨勢,信貸增速在新舊動能換檔和融資結構調整過程中可能會有所回落!毖胄蟹Q。
不過央行指出,這是適配經濟進入新常態(tài)的反映,并不意味著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減弱,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(guī)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仍將保持基本匹配。中長期看,我國信貸增長將更加重視總量穩(wěn)、結構優(yōu),綠色投資、“兩新一重”等新動能在一定程度上可為信貸增長提供支撐,加上信貸資源繼續(xù)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傾斜,金融對實體經濟新增長點的支持質量和適配性將穩(wěn)步提升。
下半年CPI可能階段性突破3%
今年以來,PPI同比漲幅逐步回落,CPI同比漲幅則逐步上行,二者之間的“剪刀差”逐步收窄。國家統(tǒng)計局8月10日發(fā)布的物價數據顯示,7月CPI同比上漲2.7%,低于市場預期的2.9%;PPI同比上漲4.2%,也低于市場預期。
市場對CPI漲幅尤其豬肉價格走勢尤為關注。對于豬價走勢,央行表示,我國CPI 籃子對食品特別是豬肉價格依賴較大,目前新一輪“豬周期”已開啟,可能拉動CPI食品分項漲幅走高。
除豬價外,央行認為,以下兩因素疊加將驅動通脹中樞階段性抬升:一是疫情受控后未來消費復蘇回暖,可能推動前期 PPI上漲向CPI的傳導加快。今年1-6月份我國PPI中生產資料漲幅由11.8%逐月收斂至7.5%,但生活資料漲幅由0.8%逐月擴大至1.7%,向下游的傳導效應已在顯現。
二是我國對石油、天然氣等能源品的進口依賴度較高,能源進口成本攀升最終將體現為國內交通出行、相關產業(yè)鏈終端消費品等更廣范圍的價格上漲。
“綜合研判,預計今年下半年我國CPI運行中樞較上半年1.7%的水平將有所抬升,一些月份漲幅可能階段性突破 3%,結構性通脹壓力加大。”央行稱。
市場則認為,雖然CPI可能突破3%,但結構性通脹不會對貨幣政策操作形成制約。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,下半年豬肉價格走高會在一定程度上推高CPI漲幅,但不會改變物價形勢整體溫和可控的局面,通脹依然將是國內與境外經濟基本面的最大差別。這也為接下來貨幣政策在穩(wěn)增長方向繼續(xù)發(fā)力提供空間。
可供參考的是,受豬肉價格大幅沖高影響,2019年11月CPI同比高達4.5%,而當月央行卻下調MLF利率,以應對經濟下行壓力,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2019年11月核心CPI同比僅為1.4%。
最新評論